聚焦制博
2013/8/29 16:51:00 點擊:
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之路
稱中國為“世界制造大國”或“世界制造中心”一點也不過分,據統計,中國有17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實屬制造大國。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力量,現在的“科學發展觀”就是重要的理論基礎,靠的就是科技和人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載體離不開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企業包括當今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制造業,另外還有新興發展服務業。
中國的經濟成長,制造業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如何從金融發展來推動中國制造業和服務產業的發展?實際上是金融的制度安排功能,一個是微觀一個是宏觀,微觀安排就是讓好企業更好的發展,不適合發展的企業更快的淘汰。其核心是企業融資的功能,很簡單,就兩種方式,一個是出讓自己的股份來獲得資金,還有一種通過信貸的方式還資金。在出讓股份的方式里面有兩種,一種是私募還有公募,一個是銀行借款還有就是發債,一個企業融資的工具就四種,四種里的兩種,一個是按股份,還有一種是借貸。中國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把資產資產化,實際上也是杠桿工具,經濟最核心的是信譽的膨脹,就是我們講的融資,融資的核心概念是市盈率。從經濟學理論或從經濟成長、崛起、起飛的階段是經過這樣的過程。中國經濟是從新興工業國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過渡,過渡的核心就是城市化、工業化還有經濟結構服務化,經濟結構服務化的根本就是金融時代的到來,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和服務業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實屬制造大國,當之無愧,如何做得更強,如何在世界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和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就離不開中國國際品牌的強大建設,也就是中國“世界名牌”的強大建設,加強、提高和擁有更多的屬于中國自己的知識產權,把企業建設成具有創新、開發、效率、質量、品牌、科學、人才為一體的具有科學發展的企業,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中國強有力的經濟發展和增長點,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自主創新的具有知識產權的具有人才和優勢競爭的企業發展,從而推動中國制造企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強大,也就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用人民幣的升值、中國減少出口、美國減少進口來解決。但更深刻的背景是兩國的產業結構在世界經濟大背景中的變化。
據美國著名咨詢公司的報告,從2000年到2009年,美國的制造業所提供的附加價值在世界制造業中的比重,從26%下降到17%,中國的制造業則從6%上升到17%。美國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正在被中國所替代。該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占世界制造業的31%,而美國只有10%。
美國市場上的制造品需求,越來越依靠海外進口的“性價比”較本國產品更好的產品。無論是1985年的強迫日元升值,還是近幾年的人民幣升值,都改變不了美國市場上還是越來越需要便宜的進口貨的基本趨勢。
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不可替代
中國的制造業一直都是第一大產業部門,經過20世紀80和90年代的增長,近幾年穩定地保持在GDP的40%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業基地、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多個大國的第一第二位的進口國。
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速的下降,主要是受暫時性的國內外需求下降的影響,制造業的復蘇只是時間問題。因為中國制造業具有穩定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首先是來自于中國的持續的便宜的勞動力。無論日本,還是亞洲四小龍持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的時間都不過在10年到15年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資水平的提高,10年到15年后產業必須升級,才能保持經濟的競爭力。
只有中國,由于13億人口的巨大基數,可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內地農民逐步加入制造業大軍的態勢。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15年后,仍然能持續地保持較低的工資水平,仍然能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競爭力也來自于企業的規模經濟性。13億人口的巨大的國內市場,使得中國的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規模,能高于其他任何國家。這種規模經濟所能帶來的利潤的想象空間,不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投資,也吸引著最先進的技術(技術的先進性和規模經濟性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形成良性循環。
形成三大產業集群群體
競爭力還來自企業所在地區的外部經濟性。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渤海灣地區這三大產業集群群體。在這三大經濟區域,同樣的產業鏈交錯、并存,既互相競爭,又互相合作;既形成了專門技術以及經驗的溢出、轉移和共享,又形成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達到的較低的交易成本和極強的配套能力。
而企業具有處在全球性網絡的外部經濟性。這三大產業集群群體,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運作的推進下,通過在這些地區中已建成的世界級高速公路、港口、機場和全球礦產資源、零部件供應點,市場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的制造業基地為中樞的全球性物流網絡。
此外,中國正在建設為這三大產業集群群體服務的研究和開發基地。這三個經濟區域傳統上就是中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最集中的地方,每年都有數百萬的新的工程技術人員加入這一隊伍。經過近十年的和產業集群群體的交流、合作和融合,創新和開發能力正在逐步顯現。
新興國家市場真正崛起
十多年前,可以說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于中國的便宜的勞動力。但今天,勞動力成本在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中所占的比重已越來越小。
2009年是世界經濟面臨困難最多,壓力最大的一年。但也不要忘記,過去五六年中,世界上有124個國家,包括30個非洲國家,年均GDP增長高于4%。
對比30年前,全世界只有35個國家年均GDP增長高于4%。世界上已經有幾十億人口,而不是30年前的幾億人口,開始從擺脫貧困,走向小康和富裕。
一個可能會比美歐等發達國家市場更大的新興國家市場正在形成。盡管它們也被拖進了金融海嘯,但由它們的基本需求、活力、彈性所組合成的發展勢頭,是不可阻擋的。而中國憑借其制造業的競爭力,正處于這一勢頭的浪尖上。
稱中國為“世界制造大國”或“世界制造中心”一點也不過分,據統計,中國有17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實屬制造大國。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力量,現在的“科學發展觀”就是重要的理論基礎,靠的就是科技和人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載體離不開企業的發展和進步,企業包括當今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制造業,另外還有新興發展服務業。
中國的經濟成長,制造業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如何從金融發展來推動中國制造業和服務產業的發展?實際上是金融的制度安排功能,一個是微觀一個是宏觀,微觀安排就是讓好企業更好的發展,不適合發展的企業更快的淘汰。其核心是企業融資的功能,很簡單,就兩種方式,一個是出讓自己的股份來獲得資金,還有一種通過信貸的方式還資金。在出讓股份的方式里面有兩種,一種是私募還有公募,一個是銀行借款還有就是發債,一個企業融資的工具就四種,四種里的兩種,一個是按股份,還有一種是借貸。中國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把資產資產化,實際上也是杠桿工具,經濟最核心的是信譽的膨脹,就是我們講的融資,融資的核心概念是市盈率。從經濟學理論或從經濟成長、崛起、起飛的階段是經過這樣的過程。中國經濟是從新興工業國向中等發達國家的過渡,過渡的核心就是城市化、工業化還有經濟結構服務化,經濟結構服務化的根本就是金融時代的到來,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制造業和服務業,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和服務業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實屬制造大國,當之無愧,如何做得更強,如何在世界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和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就離不開中國國際品牌的強大建設,也就是中國“世界名牌”的強大建設,加強、提高和擁有更多的屬于中國自己的知識產權,把企業建設成具有創新、開發、效率、質量、品牌、科學、人才為一體的具有科學發展的企業,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中國強有力的經濟發展和增長點,由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自主創新的具有知識產權的具有人才和優勢競爭的企業發展,從而推動中國制造企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強大,也就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表面上看,似乎可以用人民幣的升值、中國減少出口、美國減少進口來解決。但更深刻的背景是兩國的產業結構在世界經濟大背景中的變化。
據美國著名咨詢公司的報告,從2000年到2009年,美國的制造業所提供的附加價值在世界制造業中的比重,從26%下降到17%,中國的制造業則從6%上升到17%。美國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正在被中國所替代。該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占世界制造業的31%,而美國只有10%。
美國市場上的制造品需求,越來越依靠海外進口的“性價比”較本國產品更好的產品。無論是1985年的強迫日元升值,還是近幾年的人民幣升值,都改變不了美國市場上還是越來越需要便宜的進口貨的基本趨勢。
中國制造業競爭優勢不可替代
中國的制造業一直都是第一大產業部門,經過20世紀80和90年代的增長,近幾年穩定地保持在GDP的40%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業基地、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多個大國的第一第二位的進口國。
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速的下降,主要是受暫時性的國內外需求下降的影響,制造業的復蘇只是時間問題。因為中國制造業具有穩定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
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首先是來自于中國的持續的便宜的勞動力。無論日本,還是亞洲四小龍持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的時間都不過在10年到15年時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資水平的提高,10年到15年后產業必須升級,才能保持經濟的競爭力。
只有中國,由于13億人口的巨大基數,可形成一批又一批的內地農民逐步加入制造業大軍的態勢。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15年后,仍然能持續地保持較低的工資水平,仍然能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競爭力也來自于企業的規模經濟性。13億人口的巨大的國內市場,使得中國的制造業企業的生產規模,能高于其他任何國家。這種規模經濟所能帶來的利潤的想象空間,不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投資,也吸引著最先進的技術(技術的先進性和規模經濟性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形成良性循環。
形成三大產業集群群體
競爭力還來自企業所在地區的外部經濟性。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渤海灣地區這三大產業集群群體。在這三大經濟區域,同樣的產業鏈交錯、并存,既互相競爭,又互相合作;既形成了專門技術以及經驗的溢出、轉移和共享,又形成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達到的較低的交易成本和極強的配套能力。
而企業具有處在全球性網絡的外部經濟性。這三大產業集群群體,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化運作的推進下,通過在這些地區中已建成的世界級高速公路、港口、機場和全球礦產資源、零部件供應點,市場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的制造業基地為中樞的全球性物流網絡。
此外,中國正在建設為這三大產業集群群體服務的研究和開發基地。這三個經濟區域傳統上就是中國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最集中的地方,每年都有數百萬的新的工程技術人員加入這一隊伍。經過近十年的和產業集群群體的交流、合作和融合,創新和開發能力正在逐步顯現。
新興國家市場真正崛起
十多年前,可以說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于中國的便宜的勞動力。但今天,勞動力成本在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中所占的比重已越來越小。
2009年是世界經濟面臨困難最多,壓力最大的一年。但也不要忘記,過去五六年中,世界上有124個國家,包括30個非洲國家,年均GDP增長高于4%。
對比30年前,全世界只有35個國家年均GDP增長高于4%。世界上已經有幾十億人口,而不是30年前的幾億人口,開始從擺脫貧困,走向小康和富裕。
一個可能會比美歐等發達國家市場更大的新興國家市場正在形成。盡管它們也被拖進了金融海嘯,但由它們的基本需求、活力、彈性所組合成的發展勢頭,是不可阻擋的。而中國憑借其制造業的競爭力,正處于這一勢頭的浪尖上。
- 上一篇:我公司與江西四冶鋼結構有限公司簽訂的弧線三輥卷板機已順利通過 2013/8/29
- 下一篇:厚板小筒徑卷板機的開發與應用 2012/5/21